浙江首個“村域小城市”培育試點—— 花園村,“村”變“城”
浙江首個“村域小城市”培育試點——
花園村,“村”變“城”
“村”與“城”,可以有多近?在東陽,距城區16公里的花園村,將這個距離拉近為零。
花園大道上,“中國農村第一城”的招牌赫然在目,驅車一小時才能繞村一周,村容村貌與城無異。
“造城”三十余載,花園村濃縮了“村名”與“城貌”的強烈反差。日前,浙江省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級小城市培育試點名單,花園村入選,成為全省首個“村域小城市”培育試點,站上“造城”新起點。
“村”變“城”不是消滅農村。在實現龍港等一批特大鎮向小城市的轉型跨越后,浙江放眼農村,通過花園村試點,探索農村在新型城鎮化中的新定位,為新型城鎮化這一我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供了一種極具浙江辨識度的新解法。
鴻溝并非無法逾越
初到花園村,你或許會驚嘆一個村竟會如此繁華——
四通八達的主干道上,紅綠燈一路閃爍;高層住宅、大型商場等“城景”一應俱全;以花園集團為核心,生物醫藥、新材料、紅木家具等產業欣欣向榮;村中央游樂場里旋轉的摩天輪,昭示著這里已是一座城。
“千百年來,進城一直是農村人的夢想,花園村讓每個村民夢想成真。”花園村黨委書記邵欽祥年近七十,中氣十足,在他的帶領下,“草棚泥房窮人家”的花園村實現了蛻變。
傍晚,是花園村最熱鬧的時間,結束了一天的忙碌,花園村人紛紛走上街頭。吉祥湖畔,伴著音樂噴泉,村民方升朝與老友暢聊;到商業中心5樓健身房健身,是村民盧南鵬雷打不動的習慣;教育培訓機構門前,接送孩子的車輛排隊到街角……
“村與城之間的鴻溝并非不可逾越。差距無非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邵欽祥的另一個身份是花園集團董事長兼總裁,1986年當選村黨委書記后,他不斷依托花園集團投資,帶領村民修路、造房、建市場,著手將花園村打造成一座城。3年前,覆蓋幼兒園到高中的花園外國語學校正式落成,補齊了全村硬件基礎設施的最后一塊拼圖。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認為,花園村“造城”成功,正在于將市場力量發揮到極致。對鄉村振興的思考,不能繞開經濟基礎:錢從哪里來?投到哪里去?花園村很好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省發改委城鎮處負責人表示,“造城”只是鄉村振興的一種體現形式,“花園村不僅僅證明了村變城的可能性,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以產業興旺為前提,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抓手的發展路徑。”
晉身城市新層級
列入小城市培育試點后,花園村將圍繞村域如何打造出既能有效承接大中城市輻射又能有力帶動周邊鄉村發展的區域中心,開啟新探索。
“要讓花園村進一步實現資源要素集聚,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建設成真正的區域中心。”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十年,浙江通過在全國首創小城市培育試點,逐步形成一條有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路子,截至2019年,浙江城鎮化率達到70%,比全國高出9.4個百分點,“如今,一些經濟實力強的村,已具備成長為小城市的潛力,它們將為浙江新型城鎮化拓展新空間。”
實際上,花園村的成長歷程,正是一個不斷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的過程。
花園村經歷過兩次并村。2004年底,東陽市調整行政區劃,將花園村與周邊9個村合并;2017年,花園村再次與周邊9個村合并,并進行重新規劃和統一利用。每一次調整,對花園村來說都是一次帶動周邊相對落后村的就地城鎮化。
擴張的“版圖”背后,是花園村解決發展能級與資源限制矛盾的過程,在此期間,有18個村子直接獲益。
伴隨聚變的是產業的裂變。從花園大廈出發,沿花園大道直行不久,右側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紅木市場。“這個市場并不在花園村,屬于同鎮的南新村。”同行的花園村民介紹。
從地圖上看,這個紅木市場像一個楔子插入花園村,承接著當地紅木產業釋放出的紅利。據了解,2010年至2014年,花園村耗時5年打造出全球最大的紅木家具專業市場,在世界范圍內吸引著紅木產業從業人員。以花園村為中心,一個個紅木交易“副中心”在迅速生長。
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變化,印證著花園村成為區域中心的潛力。數據顯示,花園村12平方公里的村域上,常住6.5萬人,其中外來人口5萬余人,按目前趨勢,這個數字仍將逐年增長。
“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新型城鎮化。”省發改委城鎮處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花園村的試點工作,證明村也可以打造出城市節點,成為城市群的新層級。”
破界出圈除藩籬
“此次試點工作旨在推動花園村進一步提升能級,并探索總結出相關經驗向全省推廣,是試點的重中之重。”省發改委城鎮處負責人坦言,村與鎮之間的差別決定了打造“村域小城市”與鎮級小城市存在明顯不同,需要打破更多體制機制藩籬。
2019年12月,花園村成為全省唯一“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其中諸多舉措成為打造“村域小城市”的“前奏”。
花園村村委會大樓里“畫風”獨特,辦公室門上掛著“規劃建設管理處”“電氣管理處”“督查處”等字樣的門牌。這些部門創設于今年6月28日,全國首個村級市政管理委員會成立之時。
每天早上8時,環境衛生管理處處長樓惠訓都會準時坐在辦公室,處理村里環境衛生相關的事務。“市政管委會是花園村城市化建設的‘大管家’。”樓惠訓說,管委會的設立有利于各部門聯動,使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工作人員都不是政府公務員,而是從全體村民中選拔出的。”
管理依托村民自治是村與鎮之間的明顯區別。而管委會的運作模式,補齊了村民自治中的短板,實現了管理整體化、規范化、現代化。
村級“多規合一”的開展,將為花園村的未來繪就更完善的藍圖。目前,省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和浙江萬維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正聯手為花園村進行“多規合一”的綜合規劃。
“與城市相比,村域規劃前瞻性較弱,且難以統籌成為體系,花園村‘多規合一’將為村域謀求長期發展提供有效經驗。”省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要想在花園村形成一套打造“村域小城市”的范式,須在已有的改革之上,繼續創新。
“花園村突破天花板,要解決錢、地、人的問題。”花園村黨委副書記邵徐君表示,“尤其是戶籍制度的改革,希望能進一步打破城鄉人口之間的界限,提升村域小城市的人口集聚吸引力。”
“改革求變的同時,有些東西要保持不變。”卓勇良認為,“村域小城市”的培育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有機統一的關鍵在于,村級行政區劃是否改變。
“在花園村開展小城市試點,我們要保持村級行政區劃不變、村民自治不變、零公務員模式不變,梳理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新路徑。”卓勇良說。